佛
觉察之道,每个人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
菩提、佛陀 都是同一根源,都是【醒觉】的意思
乔达摩·悉达多(释迦族), 与 孔子、苏格拉底 同时代,没有创立宗教。
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,意为”释迦族的圣人”,称号有 觉者、世尊、释尊、天尊、佛陀、佛祖
苦行非道,无神(所有的宗教就是一个信字,信仰是不问理由的),一切自有因缘
感受每一次呼吸,每一口食物,每一步行走,自己体证道法
学佛法要提问题,要怀疑的,要求证的。
如果听了就相信,那是宗教,不是佛法。
佛法是科学的,要追问的,追问这个问题的究竟,并且要亲自试验求证。
名词解释
梵音 | 释义 | 组词造句 |
---|---|---|
佛 | 醒 | 佛陀 —— 觉者、一个醒觉了的人 |
乔达摩 | 族名,传自印度古代圣人 | |
悉达多 | 一切义成(达到自己目者),成就大志者 | |
释迦牟尼 | 释迦族的圣人 | C |
阿弥陀佛 | 无量寿佛 | 阿弥陀佛发愿:若得证悟 必帮助任何信奉他并且口念其名号的众生, 接引他们往生净土(极乐世界)。 |
南无 | 向…致敬 | 南无阿弥陀佛, 南无妙法莲华经 |
三藏 | 经藏,佛之说法 律藏,清规戒律的结集; 论藏,稍后结集而成的佛学论著 | |
罗睺罗 | 覆障 | |
阿罗汉 | 圣人 | 五百阿罗汉 |
精舍 | 寺庙 | |
业 | 导致轮回的原因,决定去向 | 作业、善业、恶业 |
功德 | 功德只是善行的副产品 | 为了获得功德而行善其实只是自私的行为,并不能因此获取功德 |
大乘 | 大车、大众 自视为解苦脱难的一般方法 | 大乘佛教着重强调了救赎他人 |
菩提萨埵 | 献身大乘(菩萨乘)佛教者 | 简称 菩萨 |
三摩地 | 禅定 | 禅定确实是佛家的主要方法 |
奢摩他 | 止寂 | |
般若 | 明慧之心 | |
法 | 自然法 | 佛陀发现了"法"而不是创造了"法" |
达赖 | 蒙古语 智如大海 | 达赖喇嘛 |
缘起 | 有果必有因、轮回 | |
勘 | 实地查看、核对 | 勘破红尘 |
术语
- 三宝:佛、法、僧
- 三法印:诸行无常、诸受皆苦、诸法无我
- 三不善根(三毒):贪(雄鸡)、瞋(豕)、痴(口尾相衔的蛇)
- 四圣谛:苦(痛苦的存在)、集(痛苦的根源)、灭(痛苦的破灭)、道(导致痛苦破灭之道)
- 五戒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 —— 为俗家弟子而设
- 六度(六波罗蜜)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
- 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
- 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
- 八戒:
佛陀传
佛理
佛教传播
佛教简史
世界观
- 上下四方谓之宇:空间:【界】—— 3000个大千世界(无限), 大千世界 = 1000个 中千世界(1000个 小千世界(1000个 太阳系))
- 往古来今谓之宙:时间:【世】—— 三世:现在、过去、未来
- 生命方式: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
- 六道轮回:天道、阿修罗道、人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道
戒律
佛陀入灭前,阿难尊者问佛陀:"如来灭后,我等因以何为师?佛说:因以戒为师
- 第一、不杀生
- 第二、不偷盗
- 第三、不邪淫
- 第四、不妄语
- 第五、不饮酒
丛林清规
- 律有二百二十七条规定,其中详细规定了僧众应该如何共同生活。
- 数量众多的律条保证了修院内部的标准化和程序化,
- 如此则可将争议和意见不合减少到最低;
- 于是乎,僧伽制度便可以道德化的小社会示范于人。
法门
- 安那般那出入息:呼吸法 —— 一消一息就是佛学讲的一生一灭
- 《楞严经》中有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
四圣谛
- 苦谛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(蕴)炽盛苦。
- 集谛:一切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)烦恼及业,皆名"集谛"。
- 灭谛:欲求一旦清除,苦难必将终止,涅槃亦可获得。
- 道谛:八正道 —— 慧(正见、正思)、戒(正语、正业、正命)、定(正勤、正念、正定)
六度(大乘)
- 一、布施(檀那)
- 二、持戒(尸罗)
- 三、忍辱(羼提)
- 四、精进(毗梨耶)
- 五、禅定(三摩地)
- 六、智慧(般若)
七支坐法
又简称它为跏趺坐,俗名盘足坐法。
静坐距离饭前饭后半个小时以上,环境须光线柔和、空气流通,但要避免避免风吹
静坐时微带笑容,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
循序渐进,短时多次,盘腿方式交替进行
-
(一)双足跏趺(双盘足)。
- 如果不能双盘,便用单盘。
- 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,叫做如意坐。
- 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,叫做金刚坐。
- 开始习坐,单盘也不可能时,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。
-
(二)脊梁直竖。
- 使背脊每个骨节,犹如算盘子的叠竖。
- 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,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,更不可以过分用力。
-
(三)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(小腹之下)下面,平放在胯骨部分。
- 两手心向上,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,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。
- 这在佛家,便叫做"结手印",这种手势,也叫做三昧印(就是定印的意思)。
-
(四)左右两肩稍微张开,使其平整适度为止,不可以沉肩亸背。
-
(五)头正,后脑稍微向后收放。
- 前颚内收(不是低头),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。
-
(六)双目微张,似闭还开,好像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。
- 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,或一丈一二尺许。(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,在静坐之初,先行闭目为佳。)
-
(七)舌头轻微舔抵上腭,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。
八禅境界
- 五:空无边处
- 六:识无边处
- 七:无所有处
- 八:非想非非想
大乘菩萨十地
"十地"是通往涅槃的主要路标。佛教修行的十个阶位。
印度教派
婆罗门三大神祇:大梵天、毗湿奴、湿婆
言论
- 佛教伦理的基础就是不害众生。
- 所有事物都具有如下三个特征或"印记":有漏皆苦、诸行无常以及诸法无我
- 净土宗看来,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并不完全等同于涅槃。转生在净土之中的人仍然需要为最终获得证悟而不懈努力。
- 大乘佛教并不拒绝佛陀的早期教诫,只是有时候会以极端方式对其加以重新解释。
- 禅定完全没有副作用——这就跟吸毒完全不同了——更不会"走火入魔",其好处却是日积月累和持久的。清醒的时候,意识不断地出入恍惚状态。
- 禅定的目的就是将精神上的"静电干扰"加以屏蔽,以减少精神上的"窃窃私语",以免消耗掉心理的能量。
方便之法:大乘佛教积极地发展这一观念,在《妙法莲华经》中明确表示,早期教义不仅是技巧性的传达,而且是根本上的"方便智巧"。
蔡志忠《佛陀说》
佛教圣典
-
三法印: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
- 四圣谛
苦谛:生老病死、怨憎会、爱离别、求不得
集谛:十二因缘次第
灭谛:无我境界,苦将无处附着
道谛:八正道
- 缘起法(十二因缘次第):
十二因缘法 | 注释 | 备注 |
---|---|---|
无明 | 对生命的实相 不如实知 | 痛苦的原因 |
行 | 说 做 想 | 动 |
识 |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| 认知 |
明色 | 情境(外) 情绪(内) | 观察 |
六入 | 所见 所听 所闻 所尝 所触 所想 | 识 得的信息 |
触 | 外尘 与 内心 相交会合 | 感触 |
受 | 乐受(际遇好) 苦受(际遇坏) 不苦不乐受(际遇好坏不明) | 感受,诸受皆苦 |
爱 | 贪(际遇好) 嗔(际遇坏) 痴(际遇好坏不明) | 反应 |
取 | 贪、嗔、痴 执取于内心深处 | 习惯 |
有 | 我 | 身心常处于自我中心的主观意识里 |
生 | 痛苦产生 | |
老死 | 诸行无常,乐无常,苦也无常 | 苦会消失 |
- 一切因缘生、一切皆无常、一切皆苦、一切不可执着
- 心是大幻师
- 当下即佛
- 佛教的宗旨——不行十恶
杀
盗
淫
妄言
绮语
两舌
恶口
贪
嗔
邪见
- 离相曰空
- 涅槃是毕竟空(他于一切法中,绝不起一烦恼,绝不恼一众生)
- 学佛的目的(透过佛陀所教导的方法修行——戒定慧,远离痛苦烦恼和贪嗔痴,达到无苦之境)
- 我执—— 我,我所有
- 自静其意(生、住、异、灭)
佛陀说
我只说苦是如何产生的,苦应该如何终止!
凡是跟苦生苦灭无关的言论就不是我所说的。
十大不可相信
- 不要因为口耳相传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合乎于传统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轰动一时流行广远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出自于圣典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合乎于逻辑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根据哲理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符合常识推理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合乎于自己的见解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演说者的威信,就信以为真。
- 不要因为他是你的导师,就信以为真。